
您所在的位置:首頁>新聞資訊
夏夜微風,夜市煙火升騰,小龍蝦的鮮香、冰鎮西瓜的清甜、涼拌菜的爽脆……這些夏日專屬滋味,是許多人消暑解饞的心頭好。然而,隨著氣溫節節攀升,一個看不見的威脅也在悄然滋生——食物中毒正進入一年中的高發季。為何夏日成了“中毒”溫床?我們又該如何守護家人健康? 夏日“中毒”高發,四大元兇在作祟 1.微生物“狂歡”季:高溫高濕是細菌(沙門氏菌、金黃色葡萄球菌、大腸桿菌等)、霉菌的“天堂”。它們在食物上繁殖速度驚人,室溫下短短幾小時就能形成致病規模。更需警惕的是,冰箱并非絕對安全區,李斯特菌等“嗜冷菌”在冷藏環境下依然活躍。 2.食物“保鮮”大挑戰:大量上市的瓜果蔬菜水分足,極易腐爛。涼拌菜、沙拉等生冷美食未經高溫殺菌,一旦加工環節受污染,風險陡增。部分不良商家也可能趁機銷售變質或臨期食品。 3.衛生習慣易松懈:汗液增多,手上更易沾染細菌。戶外就餐(路邊攤、大排檔)環境復雜,水源、餐具、操作臺的衛生狀況往往難以保證,食物交叉污染風險高。 4.水源污染風險升:夏季暴雨頻發,易導致飲用水源受污染。飲用未徹底煮沸的生水或使用受污染的水清洗食物、制冰,是引發腸道傳染病的重要途徑。 夏日“高危食物”黑名單,入口需謹慎! 1.涼拌菜(尤其外賣)原料清洗、加工過程衛生隱患多,無加熱殺菌步驟。 2.切開的水果(西瓜、哈密瓜等)刀和砧板污染、果肉暴露滋生細菌,內部繁殖肉眼難辨。 3.剩飯剩菜(室溫超2小時)細菌已在其中“安營扎寨”,即使冷藏也難完全抑制。 4.海鮮產品(尤其未充分加熱)易攜帶副溶血性弧菌等,生食或半生食(如醉蝦、醉蟹)風險極高。 5.自制發酵/腌制食品(豆制品、腌菜等)家庭制作條件難控溫控菌,易產生肉毒桿菌等毒素。 筑牢家庭防線,五大“金原則”記心間 1.清潔是基石:處理食物前、接觸生食后、如廁后務必用肥皂和流動水洗手至少20秒!砧板、刀具生熟嚴格分開,定期用沸水或消毒劑徹底清潔。廚房臺面、抹布勤消毒。 2.生熟要分離:購買、儲存、加工全程避免生熟混放。冰箱內:熟食、即食食品放上層,生肉海鮮放下層(最好密封)。使用不同顏色砧板,嚴防生食汁液污染熟食。 3.烹煮須徹底:肉類、禽類中心溫度務必達到75℃以上(汁水變清,無血色)。海鮮必須完全煮熟至不透明。剩菜剩飯回鍋加熱需中心滾燙(達到70℃以上)。 4.儲存講科學:熟食和易腐食品室溫下勿超2小時(高溫天勿超1小時)。冰箱冷藏室溫度應≤4℃,冷凍室≤-18℃。解凍食品放冷藏室或微波爐,解凍后勿復凍。 5.食材求新鮮:從正規渠道購買,留意生產日期和保質期。果蔬有腐爛跡象果斷丟棄。不買顏色、氣味異常的食品。警惕過于便宜或來源不明的“美食”。 萬一中招,家庭急救這樣做! 若出現惡心、嘔吐、腹痛、腹瀉、發熱等疑似食物中毒癥狀: 1.立即停食:停止食用可疑食物。 2.保留證據:盡可能留存可疑食物樣本(密封冷藏),供后續檢測。 3.補充水分:嘔吐腹瀉易脫水,少量多次飲用淡鹽水或口服補液鹽(ORS)。避免含糖飲料加重腹瀉。 4.及時就醫:若癥狀嚴重(持續嘔吐/腹瀉、高燒不退、便血、意識模糊等)、或涉及老人、孕婦、嬰幼兒及體弱者,必須立即就醫!切勿自行服用強力止瀉藥。 夏日煙火氣,健康是根基。愿這個夏天,美味與健康同在,安心與歡樂同行!